第一百三十章 圣孙李象(求月票) (第1/2页)
“看什么呢?”
李承乾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。
李象回过头低声说道:“刚派了纥干承基还有张思政去齐王那儿,探听一番虚实。”
“你是说……?”李承乾立刻有所警觉。
阴弘智和他们家的龃龉,李承乾当然了解。
实际上李承乾一直都看阴弘智特别不顺眼,不止是因为他爹阴世师当年干的事儿,阴弘智这个人当年在长安的时候,所作所为就不太招人喜欢。
你说一个犯官子弟,平日里那么高调,结交一群勋贵子弟,你想干什么?
“很有可能。”李象左右瞧瞧,低声说道:“所以我才让纥干承基去探听虚实,毕竟他当年曾经在齐王府上任职。”
李承乾闻言,了然地颔首。
“你办事,耶耶放心。”
这事儿之前李象和他早就通过气,出发去朔州之前就说过要用一用纥干承基和张思政,李承乾是允许过的。
刚想转身离去,又注意到李象有些低落的神色,李承乾关切地问道:“怎么了象儿?”
“有点事。”李象咳嗽两声,低声说道:“阿耶是要踢球去?”
“对,一会儿你二叔和幺叔就来了。”李承乾笑着开始做扩胸运动。
李象咂咂嘴说道:“其实有件事儿,关系到二叔的。”
“何事?”李承乾一下就精神了。
虽说是和李泰关系缓和不少,但二人之间的画风越来越往互损这方面靠。
“阿耶还记得前两个月我和你说的,就是……第一次问二叔借钱的那事儿。”李象问道。
李承乾想了一下,很干脆地说道:“忘了。”
李象:……
行吧。
这就是单细胞生物吗?
“就是我让老师写的那个回忆录……”李象再次提示道。
“哦!回忆录啊!”李承乾恍然大悟,又摇头说道:“忘了。”
“事情是这样的。”李象也不打算帮他回忆了,就直接说道:“老师写了一份从武德九年一直到今年的回忆录,详细记录了他这十几年来在朝上的经历。”
“他没写玄武门吧?”李承乾忽然问道。
“没有。”李象摇头。
“那就好……”李承乾伸手顺顺胸口,他有那么一刻,真是替自己的太子太师捏了一把汗。
“就是,这回忆录刚才我也给阿翁看了,有几处地方,关乎到了二叔……”李象再次说道。
“哦?”李承乾来了兴趣:“快说说,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“就是那回忆录里面对二叔的描述不是很好,我就记得一句话。”李象探头探脑地左右看看,扯着李承乾低声说道:“比起原则,魏王更关心自己的名声,一嗅到风声不对,拔腿就跑。”
李承乾‘特’地一下就乐出了声。
“他提高了皇子们的平均体重,却降低了平均健康。”
听到最后一句话,李承乾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喀。
半晌后,他面色古怪地低头去看李象:“最后这一句话,是你自己加上的吧?”
“阿耶明鉴。”李象拱拱手:“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阿耶。”
“屁话,你是老子的儿子,我不懂伱谁懂你?”李承乾哼哼了两声,“说吧,这么揶揄你二叔做什么?”
“这不是阿翁说二叔减肥有些懈怠嘛,所以就想用这句话鞭策一番。”李象露齿一笑。
李承乾似有所悟地点头,伸手捏捏他的肩膀说道:“这件事情交给为父就好,你……”
这话还没说完,便看到有内侍从远处跑来,通传说圣人宣召太子前往两仪殿。
“什么事?”李承乾看了一眼日头,这天色不早不晚的,开什么朝会?
“奴婢也不不知。”那内侍回答道。
李承乾摆摆手,让他退下。
内侍行了個礼后,又原路返回。
“是高句丽的事情,渊盖苏文把高句丽国王高建武给弑杀了。”李象在边上说道。
李承乾感叹地说道:“唉,真是多事之秋啊。”
“现在是冬天,阿耶。”李象皮了一句活跃气氛,实际上他知道这词儿是什么意思。
“不学无术!这里的秋不是季节的意思!”李承乾瞪了他一眼。
鉴于李世民要开大朝会,所以李象也没去阎立德那边,万一扑了个空可就不好了。
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他又溜回了立政殿,去找李明达一起练习书法。
两仪殿当中,朝臣已经基本到齐。
这年头又不像后世新闻那么发达,像后世那种十五分钟之前铁炮足轻一骑讨太阁,十五分钟后所有QQ群都是相关视频,在这个年代还属于是天方夜谭。
高句丽距离长安的距离,就算是坐K字头的绿皮火车,从哈尔滨到西安也还要三十四个小时呢,更何况这个年代路况不怎么样不说,还是骑马来报信。
加急文书是单独呈报给皇帝的,其他人并不会知晓。
众臣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不知道圣人忽然召开朝议,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。
“十二日,高句丽重臣渊盖苏文弑杀国王高建武,并且自立为‘大莫离支’,总摄高句丽一切军政要务。”李世民环视一周,再次说道:“今日朕召众卿前来,便是打算商议一番对策。”
“朕欲吊民伐罪,征讨高句丽,不知众卿以为如何?”
此言一出,众臣嗡地一声,如同水入油锅般沸腾起来。
高句丽竟然不声不响,给大家整了这么一个大活?
震惊之余,群臣也抓住了重点所在。
高句丽现在发生这么大的事情,圣人肯定也不会坐失良机,听他的意思,这是想要征讨高句丽?
但现在这个时候嘛,却不是很适合。
房玄龄立刻站出来,出言反对。
“陛下,如今正值冬日,辽东天寒地冻,且恰逢新年,不宜出兵征讨高句丽。”
礼部尚书卢宽也站了出来,出言反对道:“房相所言极是,高句丽盘踞辽东数百年,其势不小,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大败亏输,以至于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,此诚为前车之鉴也,望陛下深思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